液晶屏模组是什么?液晶屏模组和液晶屏区别在哪
2025-10-17
液晶显示(LCD, Liquid Crystal Display)作为全球最成熟、应用最广的显示技术之一,已经深入消费电子、工业控制、汽车电子及医疗设备等领域。然而,在显示产业链中严格意义上来讲,“液晶屏(LCD Panel)” 与 “液晶屏模组(LCD Module, LCM)” 并非同义。前者是光电显示的核心组件,属于面板制造环节的产品;后者则是集成背光、驱动、电路与接口的完整显示子系统。
一、技术原理与显示机制差异
1. 液晶屏的核心原理
液晶屏的核心工作机制是电光调制原理。
当外加电场作用于液晶分子时,其排列方向发生变化,从而改变偏振光的透过率。
液晶单元夹在两层偏光片与玻璃基板之间,通过TFT(薄膜晶体管)阵列实现像素级控制。
光源由外部背光系统提供,因此裸液晶屏并不具备发光能力。
依据IEC 61747《液晶显示器标准》与JEITA ED-2522技术定义,LCD Panel主要包括:
TFT玻璃基板(主动矩阵)
彩色滤光片(Color Filter)
液晶材料层(LC Layer)
偏光片与补偿膜(Polarizer & Retardation Film)
这些组成共同决定亮度、对比度、视角与响应速度等光学性能。
2. 液晶屏模组的系统原理
液晶屏模组(LCM)是在液晶屏基础上集成背光源(BLU)、驱动IC、控制逻辑、FPC软排线及金属框架结构的完整显示单元。
其功能不仅是显示,还包括信号解析、时序控制、供电转换及光学均匀化。
模组通过接口(如LVDS、eDP、MIPI DSI、SPI)与主控芯片通信,实现图像驱动。
因此,液晶屏是“光学器件”,模组是“电子系统”。
二、结构组成与材料层级分析
| 层级 | 液晶屏(LCD Panel) | 液晶屏模组(LCD Module, LCM) |
| 光学部分 | 彩膜基板、TFT基板、液晶层、偏光片 | 同左 |
| 机械结构 | 无金属外框,通常裸玻璃封装 | 带金属外框/塑料壳体,具备固定结构 |
| 电气部分 | 无驱动IC,仅COG/COF引脚输出 | 集成驱动IC、电源IC、时序控制电路 |
| 背光部分 | 无光源 | 含LED背光模组与导光板、扩散片 |
| 接口 | COG焊点或COF软排 | 标准接口(MIPI、LVDS、RGB、SPI) |
| 可直接显示 | 否 | 是 |
液晶屏偏重于光电结构精度与均匀性控制,而模组则注重系统匹配、散热、防护与装配可靠性。
三、驱动方式与接口标准对比
1. 液晶屏驱动
液晶屏输出一般为Row/Column信号矩阵,需外部Timing Controller(TCON)进行行列扫描信号生成。
信号类型多为并行TTL或差分信号,属于非标准化输出,适合模组厂或终端厂二次开发。
2. 液晶屏模组驱动
模组则内置TCON及驱动IC,支持标准接口:
MIPI DSI:广泛用于智能手机与车载中控屏;
LVDS:多用于笔记本与工业显示;
eDP:新一代高带宽笔记本显示接口;
SPI/I²C:常用于低功耗小尺寸模组。
这些接口协议均受VESA、MIPI Alliance及JEDEC标准约束(参考:《MIPI DSI Specification v1.3》、《VESA eDP Standard v1.4b》)。

四、制造与封装工艺差异
1. 液晶屏制造
液晶屏制造属于半导体级工艺,主要包括:
TFT阵列制程(Array Process):沉积、光刻、刻蚀形成晶体管矩阵;
彩膜制程(CF Process):形成RGB滤光层;
配向涂布与液晶滴注(LC Process):形成液晶层;
封装贴合与偏光片粘贴(Cell Assembly)。
生产环境需维持Class 100级洁净度,且设备投资巨大。
2. 液晶模组制造
模组组装则偏向系统封装工艺,包含:
背光模组(BLU)组装:导光板、扩散膜、反射膜堆叠;
驱动IC绑定(COG/COF/FPC);
外框装配与功能测试;
老化、亮度均匀性、温湿度循环测试(依据GB/T 2423标准)。
模组生产环境要求相对宽松,但需进行系统级可靠性验证。
五、功能性能差异(光学、电气、机械)
1.光学性能
液晶屏决定基础参数(亮度、对比度、视角);
模组通过背光调校与驱动算法(Gamma曲线、PWM调光)进一步优化表现。
2.电气性能
液晶屏仅有像素驱动阵列,不具备电压稳压与时序功能;
模组则集成升压电源、DC/DC转换、时钟生成与信号译码。
3.机械结构
液晶屏脆性高,仅适合二次封装;
模组具备完整结构支撑、防震垫片及安装孔位,可直接装入设备。
4.工作环境适应性
工业级模组可实现 -30℃~+85℃ 宽温工作,并具备防尘防水封装(符合IEC 60529 IP等级标准)。
六、标准规范与产业分工
1. 国际标准引用
IEC 61747:液晶显示器性能与测试标准;
VESA FPDM2.0:平板显示测量标准;
JEITA ED-2522:液晶模组定义与接口规范;
MIPI DSI 1.3/2.0:移动终端接口标准;
GB/T 13837-2012:信息技术设备电磁兼容标准。
2. 产业链分工
液晶屏制造商:京东方(BOE)、友达(AUO)、群创(Innolux)、天马(Tianma)、龙腾等;
模组厂商:冠捷(AOC)、信利、瀚彩、龙腾光电、维信诺等。
液晶屏厂负责“光电器件制造”,模组厂则完成“系统集成与终端匹配”。(仅供参考,也可以直接生产)
七、工程应用场景案例与选型建议
| 应用领域 | 推荐类型 | 说明 |
| 智能手机、平板 | 模组(LCM) | 一体化接口与触控集成,降低开发难度 |
| 工控设备 | 模组(工业级 LCM) | 支持宽温、防水、防震 |
| 医疗监护仪 | 模组 | 高可靠性与信号兼容 |
| 笔记本显示器 | 面板 + 定制模组 | 面板来自上游,模组由整机厂组装 |
| 显示器生产线 | 液晶屏(Panel) | 适用于OEM/ODM二次集成生产 |
在项目中,若需快速实现功能并追求稳定性,推荐选择成熟的LCM;若进行定制化显示或特殊接口开发,则应采购LCD Panel进行二次设计。
八、优缺点系统化对比
| 项目 | 液晶屏(Panel) | 液晶模组(LCM) |
| 成本 | 相对低 | 成本高,集成度高 |
| 灵活性 | 可定制化强 | 标准化强,灵活性低 |
| 设计复杂度 | 高 | 低 |
| 可靠性 | 需额外防护 | 高,具结构加固 |
| 维修与替换 | 复杂 | 简易 |
| 应用层次 | 面向B端集成厂 | 面向终端产品开发商 |
九、发展趋势
1.智能一体化显示模块(Smart Display)
未来模组将集成MCU控制与触控驱动,形成“显示+控制”一体化平台,符合工业4.0趋势。
2.高亮与低功耗化
随着Mini-LED背光与量子点膜(QDEF)技术成熟,模组亮度可达2000cd/m²以上,同时功耗下降30%以上。
3.国产替代与标准融合
厂商在TFT-LCD与LCM领域已形成完整生态,未来将通过统一接口标准(如GB/T 38238-2019《液晶模组通用规范》)提升兼容性。
4.新型显示融合
OLED、Micro-LED等新技术将与液晶模组共存,短期内仍以LCM为主流工业显示解决方案。
液晶屏是显示的光电核心,液晶模组是系统级显示组件。二者关系类似于“发动机与整车”。在工程实现中,前者决定显示性能上限,后者决定系统稳定性与集成效率。理解两者差异,是电子系统设计与显示选型的基础。
常见问题:
1.是否所有模组都包含背光?
是,除少数反射式LCD(如电子纸)外,绝大多数LCM均含背光模块。
2.能否直接驱动液晶屏?
不是的。裸LCD需要外部驱动与时序控制电路,否则无法显示。
3.模组是否可更换面板?
取决于接口兼容性和驱动匹配,通常需重新校准Gamma与背光参数。
杭州立煌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一家专注于工业领域的液晶显示驱动方案提供商,与京东方(BOE)、天马(TIANMA)、龙腾(IVO)、友达(AUO)、群创(Innolux)、京瓷(Kyocera)等多家全球领先液晶面板制造商建立深度合作关系,专业供应多品牌、全系列的工业级液晶显示屏与定制化解决方案。
参考资料与数据来源
维基百科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百度百科 - 液晶显示模组
IEC 61747 系列标准
JEITA 标准 ED-2522
VESA eDP Standard v1.4b / FPDM2.0
国家标准全文公开系统 – GB/T 38238-2019《无损检测仪器 红外线热成像 系统与设备 性能描述》
京东方技术白皮书:BOE Display Technology Overview